關於這段心境也過去了9個多月,我想把它記錄下來不僅能夠讓自己記得當初的心路歷程,更能夠讓正在經歷這個階段的人也能夠知道、了解其實你並不孤單。抽到H1B簽證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,因為這基本上代表你能夠一直留在美國的機率又大大的提升,但我卻在這時候有了不一樣的想法⋯前陣子在Threads上分享了我的這段心路歷程發現其實有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,不少人也曾經有過自我懷疑是否是自己在哪裡出了問題,為什麼千辛萬苦的來到美國念書留學或者找到工作,卻好像因為簽證、無法順利找到工作各種不同原因卻想離開美國、回到台灣,是不是如果這樣回去就很不值得?
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(當然我不知道未來我會不會又有再一次的想回台灣),我必須說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台灣不一定是一個錯,我知道有許多人覺得到國外留學就是要留在國外,回台灣好像就輸了、就錯了;但其實無論是回台灣或者留在美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對的決定,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,沒有人可以去評斷你這個決定的對與錯,只有當你自己在未來的5年、10年之後回顧這個決定時,你才能對自己下結論。
我認為決定回台灣或者留在美國這件事,本身沒有對與錯,只能說以現階段正在經歷的你,只能認定這個決定是不是最現階段最適合你的決定。
出國在外每個人必經的文化衝擊
文化衝擊(Culture Shock)的定義比我想的還要廣泛,曾經我的學弟問我過我在美國所受到的文化衝擊有什麼,當時我告訴他可能因為我旅遊經驗很多、對美國也相對熟悉,所以許多人來到美國不習慣的事情對我來說都還好,所以沒有遭受什麼文化衝擊。
但我近期才發現,所謂的文化衝擊是指當人到一個新環境時,因為語言、行為方式、觀念、想法而產生的各種感覺,這些感覺不僅僅是激動、興奮、困惑,還有疲勞、思鄉、憂鬱、焦慮等都屬於文化衝擊的範疇。
而之前在網路上讀過一篇文章指出國際學生、移民們到了新環境後,會經歷四個不同階段的心境轉換,分別是蜜月階段(Honeymoon Stage)、挫折階段(Frustration Stage)、調整階段(Adjustment Stage)以及接受階段(Acceptance Stage)。
而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同,整個過程短則一年、長則好幾年,也有非常大部分的人中途放棄而根本沒體驗過第三、第四個階段。
我想每個人在國外留學、工作時都有經歷一段低潮、撞牆期吧!

當然,我也是普通人,所以我也經歷了過所謂的挫折期。
我的蜜月期可能很長,從踏下飛機、正式登入美國當學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我的蜜月期的開始,雖然早在台灣時80%的時間都是在外一個人生活,不過飛的遠遠的、又有時差那又是另一回事。
抽到H1B簽證是我憂鬱情緒的起點
而所有一切的美好大概就是止步於我找到工作並且抽到H1B簽證後。
簡單說明一下H1B簽證,大多數台灣留學生都不陌生的H1B簽證是在學生簽證結束後,如果還想要繼續留在美國工作、生活,最常見但不好取得的簽證。
H1B簽證必須透過公司、企業的贊助(Sponsor),才有抽籤資格,並與世界各地有資格抽籤的人一併競爭85,000個名額,而中籤率僅有10-15%且逐年下降中。
話說回來,當我確定抽中H1B簽證後,我卻很想很想回臺灣,因為當時的我在美國很不快樂。
雖然買了車子,但因為一個人,所以各種花費並沒有人一起分攤,覺得出遊的成本很高。
雖然有一些朋友,但朋友數卻不多,所以你也不可能一直綁著這幾個為數不多的朋友每週、每天都在一起。
感情上的難關沒有走過,迎來了波特蘭的雨季,每天聽著外面滴滴答答,只讓憂鬱的情緒更加憂鬱。
超愛帶著相機出門拍照的我,就讓相機躺在櫃子裡好幾個月;因為公司允許在家工作,所以我很努力地從床上爬起來到電腦前上班,然而因為適逢公司淡季,我甚至好幾天連著幾乎都沒有離開床鋪,就只是讓電腦開著假裝自己在上班。
晚上難以入睡、白天狂睡,整天的作息亂得可以;總之,這樣的情況當時我唯一想得到解法就是回台灣。
眾人惋惜卻影響不了我的決定
當時候的我告訴身邊朋友想回台灣的決定時,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很可惜。
可惜的原因不僅僅是我抽到了H1B簽證、得到了可以留下來的機會,還包括了因為我是商科,在大多數都是理工科留學生裡,我抽中了那個可以留下來的機會,他們都戲稱我是天選之人,本來就應該留在美國。
我也知道很可惜啊,所以當時的我其實也為自己留了後路,那就是一樣回台灣通過AIT面試、回美國讓H1B簽證生效。
因為H1B簽證生效後,有效期限是3+3年,期間如果你被裁員或者其他因素總之沒有用H1B在美國工作,3年的有效期就可以申請延長(也就是說他們只算簽證的被使用到時間,而不是持有時間)。
總之,我的想法就是只要我的簽證生效,那麼即使我現在想回台灣,之後卻又後悔了,只要公司願意Transfer 我的H1B,那麼我再回來美國的阻礙就不會像什麼簽證都沒有的人一樣大。
一切就如同我打算的,在抽到簽證的那年,我回去臺灣、前往AIT面試、再回到美國,並開始為我回台灣定居準備。
向公司提出在台遠距申請
我目前在美國的上班方式是hybrid,一個禮拜只需要進辦公室一天,其他都是遠距。
而據我所知,有些員工是完全遠距上班,甚至有一位他在亞洲國家上班(非分所所在地),因此我打起了在台灣遠距上班的念頭。
對啦,我就是捨不得這份工作,雖然我真的沒有特愛審計工作,不過我的薪水、工作、同事、公司福利都是各種讓我捨不得的部分,所以就在2、3月之間向我的直屬主管討論遠距工作的可能性。
之後就是主管與老闆們的漫長評估…
一閃而過的念頭讓我現在過得很開心
而你說為什麼我現在還在美國,那是因為在當年5月的某一天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突然覺得「欸,我好像可以待在美國了欸!」
這真的是一個念頭一閃而過!
回台灣的慾望直接驟降至零,這真的很神奇,畢竟在那一天的前幾天,我還是渴望能夠回台灣遠距上班,大不了就是離職嘛!我甚至還跟朋友說我想回台灣、我不想一個人留在美國工作⋯⋯
因為有了這個決定,在那一天之後,我就下定決心要去認識更多人、努力去擴大我的交友圈,下載了Meet Up!這對於一個超級I人,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。
為什麼要下載Meet Up就是為了多認識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,雖然知音難尋,但總是要踏出第一步。
既然決定要繼續留在美國了,當然要跟主管說請他們不用繼續評估遠距工作的事情了,還很不好意思的跟她說造成老闆及人事做了些額外的評估工作。
從再次決定留在美國工作的那一天到現在也過了9個月,雖然不太確定之後的路會怎麼走,但現在一切都過的還算順心。
人生總有些感悟
那時候才發現,原來頓悟是瞬間發生的事情,但在發生前,我們總要經歷很長時間的糾葛、拉扯、自我懷疑,不過一旦頓悟這件事發生了,世界就變得不一樣了。
其實人不管是否有去到新環境,我相信總會有些低潮,其實每一個決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每個決定都有好有壞。
我覺得只要在交叉路口考慮好各種結果,選擇一個最貼近自己內心的答案,你可以尋求別人的意見,但做決定的永遠是自己,所以即使未來後悔了,也要記得這是當初我們自己選擇的路口。
訂閱『只屬於我們的秘密』
免責聲明
本網站所有內容皆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,任何資訊並不構成針對個人以及公司的投資建議,也不構成任何任何法律、會計、稅務或其他建議。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力求但不導正數據的準確性、完整形及適用性,因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均不相同,具體操作請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或聯繫我和我的團隊。任何投資行為皆具有風險,價值會漲也會跌,採納建議之前請謹慎並斟酌考慮,投資者根據網站內容操作造成的損失,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利益揭露
注意:此文章可能含有部分聯盟行銷分潤連結,當你透過連結訂房、購買行程、物品或是服務,不會有任何價格上的損失,而我將會獲得微薄的分潤。
超有用工具箱
✒︎機票:Skyscanner
✒︎住宿:Booking.com、Agoda
✒︎行程票券:Klook、KKday、Get Your Guide
✒︎租車:Rental Car
✒︎請我們喝一杯珍奶
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寄信📧至[email protected]喔!
歡迎轉貼連結(Links is OK)© 2020-2025 晏晏生存筆記